大溪齋明寺齋明寺又叫齋名堂,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,而所謂齋派,又稱在家佛教,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,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,不需出家。白蓮教亂後,齋教開始大量進入臺灣,以慎德齋為最早。齋明寺隔著大漢溪與大溪街相遙望,舊稱「份仔城」,嘉慶年間林本源家曾招墾於此。1850(道光30)年,本地農民李阿甲,法號性悅,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,見此地山水靜逸適清修,乃結草庵而修,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,名曰福份宮。1873(同治12)年,福份宮住持及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,易名為齋明堂。1912(大正元)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,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,1929(昭和4)年於廟之後方興建翠靈塔,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。1937(昭和12)年,日本殖民政府進行「宗教整理」,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(法號普乾)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,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。目前除主祀觀音菩薩外,另配祀金童玉女、哪吒太子、韋馱菩薩、五顯靈官大帝。目前所見的庭園設施,乃是第七代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進駐後才改建的,與舊貌大異其趣。


curtistom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開漳聖王陳元光,又被稱為聖王公、陳聖王。陳元光,字延炬,號龍湖,光州固始人(今屬河南)。生於657(唐顯慶2)年二月十五日,卒於711(唐景雲2)年,出身軍人世家,是一名武將,唐高宗時曾率兵攻打福建地區之原住民族,並於686(唐中宗嗣聖3)年上疏獲准增開漳州漳浦郡,並率眾在漳州墾拓,有「開漳」之功。死後被詔贈右豹韜衛大將軍,716年(唐開元4)年封穎川侯,謚昭烈。宋代又加封為廣濟王、靈著王和成惠王。 桃仔園地區在嘉慶年間時常有瘟疫(傳染病)流行,百姓苦不堪言,墾首薛啟隆乃倡議建廟,並率先捐田產20甲餘作為廟地,一時百姓踴躍捐獻,於1811(嘉慶16)年擇定現址興建,名為「景福宮」。本廟奉祀主神為開漳聖王,乃由大溪仁和宮分靈而來,並配祀由南崁五福宮分靈的玄壇元帥,隨後成為今日桃園市的信仰中心。 1857(咸豐7)年,桃仔園發生嚴重的旱災,淡水知縣思惶親自到宮裏設壇求雨,雨水果然降臨,於是景福宮靈驗的名聲便逐漸傳開。1923(大正12)年因市區改正、劃設計畫道路,乃進行改建,1961(民國50)年及1985(民國74)年均進行部份的整修,而成為今日之規模。該宮建築物座落在桃園市中心,中正路與中山路及博愛路等所圍成的交叉圓環上,主體共有兩進,面寬9間,規模宏大,正殿主祀開漳聖王,兼祀玄壇元帥,兩側配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,中央天井兩側的東、西廳奉祀金母娘娘與註生娘娘;廟內各類裝飾雕刻均精美,並保留嘉慶年間的匾額,殊為可貴;廟前空間寬廣,兩側花草扶疏,本宮與火車站遙遙相對,而成為桃園市的重要地標。 該宮於農曆元月十七日前往大溪進香,並舉行遶境活動,場面極為盛大;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聖誕,屆時諸姓社團演戲酬神,非常熱鬧;此外,並於七月十五日舉行普渡,是桃園市最盛大的活動之一。景福宮是桃園市區最重要的廟宇,被稱為「大廟」,不僅香火鼎盛,更是桃園市民日常聚集聊天的場所,廟埕為市中心的開放空間,廟中亦有不少人聚集閒談。桃園景福宮


curtistom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清代台灣凡泉州人眾多的地方,大多建有龍山寺奉祀觀音菩薩,且大多由泉州龍山寺分靈而來。除了以觀音為主祀神的廟宇外,媽祖廟的後殿也必奉祀觀音,是不成文的成規。而壽山巖觀音寺的開基過程卻另有一番故事。據傳在1742(乾隆7)年時有一位順寂法師(俗名鄧定國),向普陀山潮音寺恭請觀音佛祖神像來臺,現在的淡水登陸,繞過觀音山到達壽山巖現址,因菩薩顯靈就暫時安奉神像於樹下。1763(乾隆28)年信士張志榮為報答佛祖佑妻順利產子,乃獨資建庵,名為「三草庵」,信徒日增。1793(乾隆58)年,福建水師提督兼臺灣總兵哈當阿南下綏靖盜患,經過此庵時許下改建佛寺的心願,1795(乾隆60)年果然戡平盜亂,於是召集地方耆紳業戶籌建本寺,至1797(嘉慶2)年完成,正式名為「壽山巖」。而哈總兵所贈的「慈航廣濟」匾額,至今已200餘年,是見證壽山巖歷史的古物。。

curtistom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桃園縣忠烈祠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。1931(昭和6)年進入準戰爭期之後,殖民政府展開所謂的「一街庄一社」的建造神社運動,企圖以神社作為台灣全島各地的社會教化中心,以取代寺廟所扮演的社會精神中心的傳統功能,桃園神社就是在此建造神社運動下的產物。桃園神社於1938(昭和13)年9月23日舉行鎮座祭,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、能久親王外,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,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。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,台日斷交時,政府發布『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』,明白指示「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」,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,目前僅有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。 桃園神社於1946(民國35)年6月17日改設為「新竹縣忠烈祠」(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),1985(民國74)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,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反對及大聲疾呼,桃園縣政府改變初衷,耗資886萬元依原樣整修完成。 桃園忠烈祠


curtistom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875(光緒元)年監生古象賢等人認為文字的創造,使歷史得以延續、文化得以發展,故對於倉頡造字備極尊崇,並感其造字之艱難,而勸世人對於字紙殘書要加以尊重,不要踐踏或污染,而發起並集資建立此亭。
目前所見的龍潭聖蹟亭是1925(大正14)年重修後之結果,也是全臺灣面積最大、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,在整體環境上,全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,配置亭身、中門、頭門等建築,整體空間井然有序,由雲牆八字門所構成的中門,弧線優美而柔和,兩側高聳的石筆增加了整體空間的穩定與崇高的視覺感受,整體配置顯示設計者與工匠的虔誠與用心。

curtistom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謂玄壇元帥即是指商朝忠臣趙公明,民間傳說周朝為褒其忠勇,曾敕封為「金龍如意正乙龍武玄壇真君之神」,後世追崇其德澤而尊稱其為「玄壇元帥爺」,由於蒙神庇佑而四境平安,遂加封稱為「開臺元帥」。傳說趙公明長於蓄財,好濟眾苦,故民間也尊之為財神。蘆竹鄉五福村虎頭山一帶,早期為平埔族南崁社的居住地,也是桃園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。傳聞鄭成功於1661(永曆16)年征伐臺灣北部,駐軍於此地,營中兵士攜帶玄壇元帥香火而忘記取走,民眾於夜間發現此處發出亮光,認為是神明顯靈,而在此處搭建茅廬供民眾瞻拜,信徒日增,直到1745(乾隆10)年才改建廟宇,稱為「玄壇廟」或「元帥廟」。本廟在多次修建下,規模逐漸擴充,1867(同治6)年再度改建,改稱「五福宮」,並在廟前建立聖蹟亭,以彰顯惜字美德並增進地方文風。目前所見的廟貌重建於1924(大正13)年,面寬三開間,進深三進加兩個天井,其大木構造及木雕、石雕、交趾陶等裝飾均具有藝術水準與保存價值,值得仔細鑑賞。蘆竹五福宮


curtistom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